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等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就《“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问答实录
信息来源:上海金融党委金融办 发布时间:2012-01-31
提问:我是人民日报记者。很欣喜新的《规划》出台,到2020年建设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金融中心已经有文件和规划了,这个《规划》提出到2015年力争建成人民币一系列的中心。新的“十二五”《规划》在原有的决定提出了还是具体的部署,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刻,特别强调力争建立人民币中心,能否解读一下。
方星海:这个《规划》是对于国务院《意见》的细化和落实,国务院的《意见》覆盖到2020年,《规划》是覆盖到2015年。大家知道2020年能不能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金融中心,很大程度取决于“十二五”期间工作做得怎么样。“十二五”期间基础打的不牢靠,恐怕2020年这个目标就要落空。《规划》当中提到2015年成立人民币全球的结算、定价、交易等中心,这是对于2020年目标的细化。因为人民币跨境使用越来越多,在此过程当中,上海要不断跟上发展形势,在2015年的人民币全球使用过程当中确立中心地位。到2020年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推进,上海这方面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提问:我是中国报道的记者。今年的国际形势并不是太好,欧盟五国信誉度下调和伊朗的局势紧张。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时候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势头的冲击,特别是原油和期货的波动。
方星海:我总体判断国际形势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有利的。首先说大家担心的负面方面,大家觉得国际金融动荡是不是有一些风险的传导。我们国家在金融开放的过程当中,一开始走了一条能够把境外的风险和境内风险良好隔离的正确道路。比如我们银行业的开放是以法人子银行的模式重点予以推进。一家机构境外的母行可能出了问题,但是境内的子行在我们国内有单独的资本金,业务是受中国银监会单独的监管,所以它的境内风险是清楚的,它的资本金不可能从境内调到境外救母行的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都没有受到境外母行或者母公司风险的影响,有一点影响我们也予以了很好的处理。境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没有影响到境内金融改革开放和金融发展。
另外一方面,别人动荡的时候,我们所谓弯道超车,可以发展相对更快一点,境外的金融机构、市场会更愿意到中国发展业务。我们最近做一些开放的过程当中,发现目前在金融开放过程当中的主导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这是非常好的形势。所以我觉得是非常有利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提问:我是中央台的记者。有一个问题给方主任。《规划》当中提到2015年建成全球性人民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这和上海未来推出的国际板高度契合。未来必将推出的国际板清算、交易是不是以人民币交易,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不是起到一个重要作用?
方星海:我们《规划》对于人民币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强调。道理很简单,一个大国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大的机遇就是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大国非常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过程,我们要充分抓住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强调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市场体系的建设。
提问:我是香港有线电视的记者。《规划》里面提到和香港的关系是互补的,请问方主任,未来金融中心的关系和香港互补有哪些方面。另外,大家也在建设一个金融中心,未来香港和上海的竞争会逐步激烈吗?
方星海:请朱局长说一下证券市场方面的情况。
朱健:去年年底,证监会和外管局推出的人民币QFII业务,这是两地证券市场合作的最新例子,一直在那里努力推进,这个进展比较顺利的,上海的机构在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批获得资格的12家证券公司的9家证券公司都是有上海的机构,差不多占到了三分之一,陆陆续续的在启动。所以我觉得两地还有很多的合作空间。1月份香港开的亚洲金融论坛,证监会副主席有了大段的论述,态度和措施都有。
余文建: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人民币走出去,海外人民币的存量就会增加。这为我们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对于巩固和深化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起到积极作用。内地金融市场建设的核心是大力建设完善具有广度和深度,透明规范,对方开放的在岸人民币市场。香港发展境外人民币市场有优势,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是互补的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在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当中,非居民既看中内地有深度的在岸人民币市场,也看中香港作为资金低成本自由进出中心。所以香港发展人民币市场可以促进内地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而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人民币资金良性的跨境循环,也离不开人民币在岸市场的支持。
方星海:沪港的金融合作有很多内容,刚才两位领导也说了,正在不断的推进。总体来看,我非常赞同屠光绍副市长的提法,关于沪港金融合作有“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互动。第一面向世界,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市场应该共同形成合力,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当中的地位而努力。另外就是面向未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的金融改革和深化还是非常不够的,金融市场可以做得非常大。在这个过程当中,上海和香港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远远谈不上说两家互相竞争。面向互动,沪港各有自己的长处,香港的监管比较宽松,市场化程度高,创新快,上海市场规模比较大,服务中国经济的程度比较高,金融机构的个头比较大,互相之间各有优势,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这“三个面向”是最好的概括了沪港金融合作。
提问:我是财经传媒的记者。《规划》中提到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的制度是比较大的创新,能不能具体讲一下制度将来怎么运行的,比如哪些产品和结构率先从创新里面受益。如果有机构想申请要经过什么样的审批程序才能落实,对于可能通过批准试运行产品有一些什么样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有一些什么原则?
朱健:因为《规划》刚刚公布,讲到了原则,总体来讲对于金融机构业务产品还是实施一定的准入制度,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包括我们证监会郭树清主席的多次讲话,要加大创新力度,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让市场决定的尽量都让市场决定,要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证监会最近也是在这么做,已经和国务院、省改办讨论减少行政许可,这个信息也是公开的,报纸上已经登了。这是一个努力方向,使创新真正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机构为主体来主导。风险防控的体系不能丢,这次金融工作会议和证券期货监管会议讲到的,风险可控、可承受,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基本的前提条件,能够加大市场化的创新活动。
提问:我是凤凰卫视记者。我有两个问题。这次《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上海证券市场的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请问怎么具体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在2015年之前就会推出国际板呢,具体是怎样的步骤安排?另外,这次《规划》提到建八个中心,有五个都是和人民币相关的。请详细给我们解读一下,因为我们很想了解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寓意。另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有怎样的互动关系?谢谢!
方星海:最后一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一个大国要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肯定是随着本国本币国际化过程同时建成,如果这个机会抓不住就很难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在本币国际化过程当中需要强大的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和它互动。反过来,本币国际化推进的越彻底,对于本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为资金就是要回流和投资的,回到国际金融中心这边来。当然不排除有很多境外离岸业务,一些产品和交易在离岸市场推出。
国际板这个事大家都要问一下,国际板最初提出是国务院09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文件当中率先提出的,我们这个《规划》是对于国务院文件在“十二五”期间的任务具体细化,这件事情是肯定要做的。什么时候做就要看机会成熟,成熟了就可以推出。如果还不成熟就再等一等。
提问:我是香港财经台记者。在规划里面也有提到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试点,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上海可以很快看得到,好像过往港股直通车本地的居民可以在海外有一些投资,有没有时间表,是不是可能在香港或者什么地方可以看到?
余文建:提高国际化的程度在《规划》里面很明确的提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影响力的关键。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09年4月,国务院19号文件发布以来,人民银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积极支持,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规划》里面有所表述。一方面加大了财权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前面介绍了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有外资法人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金融债券。另外我们也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我们也注意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大家知道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启动,目前上海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在全国各省市都是靠前的。
“十二五”很明确提出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为重点,加快提高金融国际化的水平,人民银行也将会根据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尤其是这次“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要求逐步推进,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继续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包括好几个方面,一个是逐步扩大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发债主体、范围和规模,逐步拓宽境外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的范围和规模。另外就是你提到的要配合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渠道,稳妥推进境外机构以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其中相关的要积极探索境外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方式,这里面有走出去和走进来两方面。今后人民银行还会在这方面继续稳妥有序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提问:我是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在美国市场上衍生产品非常丰富,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什么考虑,比如国债期货、市场证券化等等。
朱健:今年证监会郭主席明确讲了,还是要研究推出更多的像国债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大家知道上海有金融期货交易所,现在已经有上市的,现在也有一定的做空工具了,就是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融资融券业务也在进一步的扩展,接下来转融通业务马上就要推出了。我想创新步伐是不会停止的,必须和市场的发展各个阶段相适应,证监会会有通盘的考虑,会循序渐进的进行推进。
提问:我是第一财经电视的记者。我们这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调整问题,我们知道短时间金融体系的大手术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依靠信贷的支持,包括银行业主要业务也是靠存贷息,在利率和汇率改革方面将来会遇到一定的挑战,有关领导在这方面会不会做出相应的措施,或者如何规避风险?第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顺理成章将要担任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的责任,我们想请领导解读一下,在人民币国际清算背后的意义和实际目的。第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同时,我们想问一下保交所也会顺应着建设同步的时候有什么样新的进展?
李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保险交易所也是保险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说到保险交易所的情况,从国际角度来讲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情况也是比较复杂。最近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在积极研究。
余文建: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稳定运行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能够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积极支持,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尤其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大家知道09年11月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清算所在上海城市挂牌成立。另外,2010年9月,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也在上海正式启动。“十二五”期间,六项重点任务里面,其中有一项是要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要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我们人民银行将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支付清算的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我们要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将交易系统的报价、清算和交易信息的发布功能延伸,支持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全行的资金清算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在沪商业银行拓展到境外结算网络。这里面包括完善银行卡的支付系统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的完善金融市场定价机制,增强境内利率和汇率的基准功能。
提问:我是国际金融报记者。因为《规划》当中提到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十二五”当中上海非常重要的任务,在中央工作会议当中提到金融行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当中,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这块有什么样具体的举措?
余文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我们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支持上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涵盖了包括12个方面,30条举措,涵盖了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的对外开放,金融稳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和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加强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我们要求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支持上海实体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良性互动。
王建平:刚才记者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相关经济部门关注的,今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当中,国务院文件里面明确提出,我们不仅是一个金融中心,也不仅是一个金融航运两个中心,而是四个中心的建设。我们国务院19号文里面,把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是我们理解的实体应该作为整个《规划》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撑了金融的发展,像我们刚才余主任介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实体经济的发展肯定离不开金融机构,我们也希望金融机构有更多地产品适合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蒋明康:当前银行业直接融资占我们整个社会融资比重非常大,近九成左右。这次“十二五”规划当中鼓励和支持金融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里面有很多篇幅和内容,包括对于各类企业和各类行业的。比如提到对于贸易融资,大力支持发展贸易融资,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强对于中小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探索发展低碳金融等方面,包括航运金融,上海市两个金融中心建设。这些产品创新实际上极大的支持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融资很大一部分,主要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像政府融资平台也好,很多都是支持和翘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投资方面也是消费类很重要的领域。上海“十二五”规划里面,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内涵本身就是如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方星海:刚才有一个记者问到规划是不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时间表做了一些调整,你的意思我们是提前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时间表仍然是国务院意见当中的2020年,《规划》只是把2020期间做的事在“十二五”期间明确而已。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服务作为这次媒体见面会最后一个问题也是非常的契合。和别的国家相比,我们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做得怎么样,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否则很难解释中国的经济怎么保持30年的较快的持续发展,也没有很大的波动。当然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徐威:上午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全文结束) (办公室)